首页>信息详情>一文读懂产学研合作:企业怎么借势,能赚哪些实在好处?
首页>一文读懂产学研合作:企业怎么借势,能赚哪些实在好处?

一文读懂产学研合作:企业怎么借势,能赚哪些实在好处?

发布日期: 2025-9-29

一文读懂产学研合作:企业怎么借势,能赚哪些实在好处?


提到“产学研合作”,不少老板可能会觉得这是“高大上”的专业术语,离自己的生意有点远。但其实,它早就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“专属游 戏”,而是企业搞技术、降成本、拿政策的“实用工具”。今天就用大白话,跟大家把产学研合作讲透——从是什么、为什么,到企业能得啥好处、怎么落地,看完你就知道要不要搞、该怎么搞。


一、先搞清楚:什么是产学研合作?

简单说,产学研合作就是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这三方“组队做事” 。

你可以这么理解:高校和科研院所有“技术家底”——比如实验室里的新发明、教授团队的专业知识、先进的检测设备;而企业有“落地能力”——比如生产线、市场渠道、真金白银的投入。三方凑到一起,不是互相“蹭资源”,而是抱着“优势互补、一起赚钱、共同发展”的目的,把高校的“纸上技术”变成企业能卖的“真产品”,让科技真正帮生意变好。


二、为什么要进行产学研合作?

答案:当下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,是政策导向、市场现实和激烈竞争共同推动的结果。

1. 国家明确要求“企业牵头搞合作”

从1993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》首 次提“产学研”,到去年全国科技大会强调“企业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双主体”,再到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”——简单说,国家希望企业主动找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还会给政策支持,这是大方向,跟着走准没错。

2. 过去很多好技术都“睡在实验室里”,太浪费了 

有个数据很扎心: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10%。也就是说,政府和科研机构花了万亿级的钱搞研发,90%的技术都没变成产品,要么锁在抽屉里,要么只停在实验室阶段。对企业来说,这其实是“捡漏机会”——这些现成的技术,只要合作就能拿来用,比自己从零搞研发快多了。 

3. 企业单靠自己创新,成本太高、风险太大  

现在市场变化太快,今天你刚研发出一款产品,明天对手可能就出了升级版。如果企业只靠内部团队搞研发,一来要花大价钱买设备、养团队,二来不一定能搞出成果,就算搞出来了,也可能错过市场时机。而产学研合作就是“开放式创新”——借高校的人、技术和设备,既降低成本,又能快速跟上技术潮流,少走弯路。

4. 合作目的:让科技创新变成现实生产力

产学研合作就是:科学家的发明+企业家的应用,双方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,共享各自无法获得的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、科技创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,并因此而受益。


三、对企业来说,产学研合作到底有哪些实在好处?

别觉得这是“务虚”,好处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,总结下来有7个:

1. 快速提高技术水平,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  

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前沿的技术和设备,比如某类检测仪器、某套生产工艺,企业自己买可能要几百万,但合作就能用。遇到技术难题时,还能请教授团队“会诊”,比自己瞎琢磨快10倍。

2. 降低研发成本,花小钱办大事

不用自己买昂贵的研发设备,不用养一大群专职研发人员,把需要的技术“委托”给高校搞,或者和高校“一起出钱出人搞研发”,成本 能省一大笔,研发效率还更高。

3. 拿政策、评项目更有优势,相当于“加分项” 

这也是很多企业看重的一点!搞了产学研合作,申报高新技术企业、各类产业补贴项目时,通过率会更高。比如评高新,合作项目能直接加2-3分,别小看这几分,可能就是“通过”和“不通过”的区别,拿到政策支持,企业发展能快一大步。

4. 让创新能力“升级”,不愁没新产品  

高校的研究方向往往更前沿,合作久了,企业能及时了解行业技术趋势,还能从教授团队那里获得新想法,不断推出新产品、新技术,不怕被市场淘汰。

5. 帮企业培养“自己人”,解决人才难题 

高校有丰富的教育经验,能根据企业需求“定制培养人才”——比如在高校开个“企业定向班”,学生一毕业就能上手;也能在企业建“实习基地”,提前留住好苗子,甚至和高校合建“博士后基地”,吸引高端技术人才。

6. 顺带拓展市场,找新客户、新方向  

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广泛的资源网络,比如帮企业做市场调研,告诉你“哪些地方需要你的产品”,甚至介绍上下游客户。有些合作项目本身就是针对特定市场的,相当于帮企业提前铺好了路。

7. 提升企业名气,树立好形象

能和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本身就说明企业“有技术、有追求”,不仅能吸引客户,还能吸引优 秀员工,相当于给企业做了次“正面广告”。

 

四、常见的合作模式有哪些?选哪种适合自己?

不用觉得复杂,常见的就6种,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就行:

1. 技术成果转让:直接“买现成技术”

如果企业明确知道自己需要某项技术(比如一款新专利、一套新工艺),直接找高校或科研院所签合同,把技术“买”过来,然后自己组织生产、推向市场。相当于“买现成的药 方,自己抓药熬药”,简单直接。

2. 技术开发:“定制研发”或“一起研发”

 委托开发:企业有技术需求,但自己搞不了,就把项目“委托”给高校。比如企业想搞一款更节能的设备,把需求、预算告诉高校,让高校的团队来研发,然后拿成果。这是目前较主流的模式,灵活省心。

 合作开发:企业出一部分钱、人力,高校出团队、设备,双方一起研发某个项目。比如企业和高校一起搞“新能源电池的改进”,风险共担、成果共享,适合长期合作。

3. 人才培养合作:“定向养人”

如果企业缺特定人才,就和高校合作:比如在高校开“XX企业定制班”,课程按企业需求设,学生毕业直接进企业;或者在企业建“实习基地”,让学生提前实习,优 秀的直接留用;还能搞“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”,吸引高端人才来企业做研究。

4. 共建实体:“一起开公司/建研发中心”

这是比较紧密的合作模式: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甚至政府机构一起出钱,成立股份制公司、研发中心或中试基地(比如“XX企业-XX大学联合研发中心”),有独立的运营团队,专门搞研发、做成果转化。适合想长期深耕某一领域的企业。

5. 科技资源共享:“互相借设备、借场地”

如果企业缺研发设备,或者高校缺中试场地,就可以互相共享:企业用高校的仪器做检测,高校用企业的生产线做中试。不用花钱买设备,也不用建场地,省钱又实用。

6. 技术交流:“聊一聊,找机会”

如果暂时没明确需求,就先从“交流”开始:比如请高校的教授来企业“会诊”技术难题,或者参加高校举办的技术沙龙、成果对接会,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技术或合作机会。相当于“先交朋友,再谈生意”,门槛低,适合初步接触。

 

 五、合作流程怎么走?一步一步来,不踩坑

其实流程很简单,就7步,跟着走就行:

1. 明确需求:先想清楚自己要啥——是缺技术?缺人才?还是想拿政策?需求越明确,后续越顺利。

2. 找合作对象:根据需求寻找合适的高校或科研院所。

3. 对接交流:和对方聊需求、聊合作方式、聊预算,互相了解情况,确认双方都有合作意愿。

4. 谈判细节:比如成果怎么分、钱怎么出、风险怎么担、知识产权归谁,这些都要谈清楚,避免后续扯皮。

5. 签正式协议:把谈好的内容写成合同,双方签字盖章,有法律保障才放心。

6. 过程管理:合作期间,定期沟通进度,及时解决问题。

7. 总结复盘:合作结束后,看看成果怎么样、有没有问题,为下次合作积累经验。

 

现在的企业竞争,本质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,而产学研合作就是企业借“外脑”、补“短板”的好办法。

如果您需要提升企业资质(比如评高新、拿政策),或者想构建技术护城河(比如专利布局),可以找至善科技咨询/正德知识产权——我们在企业服务领域做了13年,懂政策、懂技术,能帮您少走弯路,让产学研合作真正落地见效。


上一条: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深圳市2025年第三批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的公示
关闭X
抱歉,用户名或密码错误